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,金融机构正积极拥抱大模型,推动业务模式创新与效率提升。
在政策层面,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。在实践层面,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,区域性金融机构正积极把握这一技术变革机遇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“区域性银行数智化转型势在必行,核心驱动力来自三个方面。一是客户需求变革推动金融服务向场景化、个性化升级。二是移动互联网科技企业加速金融版图扩张,市场存量竞争加剧。三是商业银行降本增效与风险管控的刚需。”在金融科技50人论坛承办的一场“区域性银行大模型应用路径与发展”活动上,交通银行原执行董事、副行长侯维栋说。
“大模型进一步加深了业务与科技的融合。部分具备技术基础的业务部门主动探索智能体应用,技术能力较弱的部门也积极寻求科技赋能。”新网银行副行长李秀生认为,大模型应用对中小银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,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坚持技术驱动、业技融合,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。
成都农商银行副行长蔡兵表示,将坚定推进大模型应用,积极探索区域性银行的智能化转型路径。
“我们将新一代信息科技工程作为‘一号工程’重点推进,耗资超11亿元,初步建成架构先进、数字智慧、生态开放、自主可控的科技体系。4年来,资产规模超过4800亿元,营收和利润年均增速分别超过30%和50%。”四川银行副行长潘蔚表示,将始终坚持“科技兴行”基本战略,系统推进顶层设计、底座重构与数据治理,探索出一条新设城商行高质量、跨越式发展的数智化转型路径。
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、主任曾刚分析认为,技术变革正深刻重塑行业格局。bwin官网大数据技术是洞察客户需求的基础,但银行数据获取能力受场景限制;生成式大模型已具备完成中高级知识工作的能力,银行业将加速应用。
“由于国有大行业务下沉挤压发展空间、规模小且运营成本高企、风控能力弱于国有大行、技术基础薄弱、复合型人才短缺等原因,区域性银行平均科技投入仅占营收的2.1%,显著低于国有大行4.3%的水平。”侯维栋说。
李秀生表示,大模型应用的根基在于高质量的数据治理和知识沉淀。中小银行在数据体系完整性上具备一定优势,但管理与业务、线上与线下数据仍存在隔离,需依托知识工程进一步打通。未来,银行运营将呈现“人机协同+数字员工”新形态,大模型不再是“可选题”,而是每家银行必须正面回应的“必答题”。
“当前,银行业面临深度竞争压力,亟须通过提升服务黏性与质量构建可持续模式。”曾刚认为,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须坚守“以客户为中心”原则,避免过度追求技术而脱离实际需求,尤其是区域性银行应聚焦资源,解决客户痛点。
曾刚进一步分析称,当前银行业转型过程中呈现几个特征:持续应用新技术催生新平台,推动内部产品服务整合;构建新生态实现场景化服务嵌入,如对公业务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切入企业场景;实施新管理架构优化组织效能,如有的银行专设大模型一级部门及平台运营部,以灵活机制适应数字化需求。
针对区域性金融机构人工智能(AI)建设中存在的效果瓶颈、落地困难、人才短缺等难点,科大讯飞副总裁沈海波建议,金融机构以高质量数据集为核心资产,通过AI减负释放客户经理服务潜能,选择持续技术伙伴开展“共创共享”式能力共建,重点构建数据与知识双平台支撑场景创新。
关于创新路径,侯维栋认为,需把握群体性全员参与、目的性解决痛点、跨界性突破壁垒这三个思路。AI应用三大方向包括融合大模型与数据分析,能大幅减轻客户经理的案头工作,发展轻量级模型降低资源消耗以及运用人工智能提升IT的应用适配效率。具体在实施方面,建议区域性金融机构优先梳理经营痛点,结合区域经济明确服务重点,坚守风险管理核心,并在安全前提下借力外部技术资源,强化项目管理与资源保障机制。
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(深圳)执行院长、金融科技研究所执行所长宋科认为,区域经济环境对金融业态具有重要影响;不同类型及规模的金融机构面临差异化挑战,新一轮大模型技术能否重构竞争格局,仍有待验证。此外,数智化转型需具备系统协同、战略规划、组织变革、技术适配等多维要素。
曾刚建议,地方金融业应建立长效交流机制,通过同业实践碰撞,探索转型路径,尤其是要关注技术变革中的客户行为变迁与生态化服务模式创新,防范技术迭代引发的系统性风险。
中国银行业协会原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,金融机构推进AI落地需分阶段递进,从基础场景试点切入,逐步攻坚信贷与财富管理等核心业务,最终探索动态定价模型与虚拟数字人等前沿应用。在组织保障与人才策略方面,应设立专项委员会加强组织保障,重点培养AI产品经理人才。